在西北那片广袤无垠、深沉厚重的黄土地上,90 年代的农村生活,宛如一部写满艰辛与希望的故事书,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与人们不懈的梦想追求。
那时的村庄,景象尽显岁月的痕迹。山峦起伏,恰似大地袒露的嶙峋脊梁,千沟万壑肆意切割,一道道梁、一条条沟,纵横交错,仿佛将村庄囚禁其中,使之与外界隔着一道天然屏障。狂风终年呼啸而过,裹挟着漫漫黄土,肆意抽打,似乎要抽干这片土地最后一丝水汽。村里的孩子们,在这困窘艰苦的环境中,犹如破土而出的幼苗,眼眸里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炽热且执着的渴望。
村里的房屋,大多是土坯堆砌而成,历经岁月与风雨的双重侵蚀,墙体满是斑驳裂痕,犹如历经沧桑、风烛残年的老人,却依旧倔强地在黄风中坚守。屋顶上的瓦片,七零八落、残缺不全,每逢下雨天,屋内便成了“水世界”,大盆小罐错落摆开,雨滴砸落,滴答、滴答,与屋外风雨的呼啸声交织共鸣,奏响一曲无奈且苦涩的农家乐章。没有通电的漫漫长夜,昏黄黯淡的煤油灯是唯一的希望之光,微弱火苗跳跃闪烁,映照着屋内简陋寒酸的陈设:一方土炕占据大半空间,土炕上铺着破旧且打着补丁的被褥;几个掉漆开裂的木箱靠在墙角,里面装着为数不多的衣物;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板凳,歪歪斜斜地散落四处,这便是家徒四壁的真实写照,也是无数家庭生活的原点。
田间劳作,无疑是生活这幅沉重画卷最浓墨重彩的底色。春耕之际,天际刚泛起鱼肚白,父辈们便已裹挟着一身寒意,扛着被磨得锃亮的锄头、吆喝着瘦骨嶙峋、毛皮杂乱的耕牛,缓缓走向那片寄予厚望的田地。土地干涸坚硬,仿若铁板一块,一锄头奋力抡下,仅刨出一道浅浅白痕,扬起一阵呛人的尘土,仿若土地无声的叹息。撒下的每一粒种子,都承载着全家沉甸甸的期盼,被父辈们粗糙却又无比虔诚的双手,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,而后,便是满心焦灼地期盼一场贵如油的春雨。可春雨却仿